安家瑗
1992年5月至6月,美國全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在周口店舉辦了為時三周的“動物考古訓練班”,訓練班由亨利·露西基金會資助,賈蘭坡任訓練班主任,美國加州大學副教授吉黛娜·岡薩雷斯為任課教師。學員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、中國歷史博物館(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)及全國各地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館的中青年在職者二十五人。
我很幸運,參加了這個訓練班的培訓。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,轉眼三十年過去了,在周口店參加這個訓練班學習和生活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,不時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。
1992年動物考古學訓練班全體師生合影
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,我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部工作了近十年,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《中國通史陳列》中舊石器時代陳列的內容設計和修改,也做一些專題展覽,但那時通史陳列修改和專題展覽都是幾年才能遇到一次,大多數時間是坐冷板凳。部門領導要求我們跟蹤展覽內容相關學科的發展,做相關領域的研究。我試圖做一些舊石器考古學的研究,但因為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,基本上也僅限于綜合性的研究,很難找到突破口。正在我苦悶、彷徨之時,我接到了“動物考古訓練班”的通知,于是欣喜地報名參加了這個訓練班的學習。
訓練班的課堂設在周口店原“北京猿人展覽館”周邊的辦公區,學員和教師都吃住在區內。那時動物考古學在國內做的人很少,大部分的學員,包括我自己在內,并不知道什么是動物考古學?我們都是抱著好奇的態度,想了解動物考古學究竟是怎樣一門學科,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,也都想體驗一下美國老師的教學方法。
吉黛娜老師是一位個子不高的中年女教師,她很熱情,精力充沛,那時還沒有實行雙休日,每周從周一到周六,每天上下午上課,都由她一個人講授。她很擅長教學,能把復雜深奧的動物考古學深入淺出地一一介紹給我們,她首先告訴我們:“動物考古學是利用人類遺址中的動物骨骼去分析考古遺址的年代,了解人類的生活環境以及恢復當時人類的食物結構和人類的行為,總之動物考古學就是探討人與動物的關系?!币幌伦泳桶盐覀兊呐d趣點抓住了。
吉黛娜從動物考古學依據的“將今論古”的理論開始,系統地教授了動物考古學的基本理論、方法和實踐。教我們如何對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進行分類、鑒定、觀察和測量,和怎樣對遺址出土動物骨骼做最小個體數的統計,經常食用的動物種類及其不同部位,代表了一個族群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,動物在人類精神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,她著重介紹了動物考古學在美國的發生和發展,強調了動物考古學在美國充滿了各種爭論,并沒有一個一致的共同理論來指導動物考古學,學者們往往各持己見。大部分學者認為:動物考古學的研究隨時都需要修正自己,補充新的信息,把舊的觀點拋掉。她列舉了美國動物考古學的一位主要代表戴維·克拉克的觀點:“一個學科的發展,要經過兩個階段:第一是自我覺悟的階段;第二是自我批判性的階段”,說當時美國的動物考古學正處在第二個發展階段,發展前景十分可觀。她所講的這些內容都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她還向我們說起她在非洲觀察動物習性的經歷,告訴我們在曠野中動物骨骼的埋藏都經歷怎樣的過程,這些都激起我們對動物考古學濃厚的興趣和向往。
為了讓我們了解西方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和動態,她精心挑選了不少的考古學專著和論文,復印下來,裝訂成冊放在教室的一角,供學員們課間或晚自習的時間去翻閱,像賓福德的《骨頭——古代人與現代之謎》和《因紐特民族考古學》等經典動物考古學著作均在其列。除了理論課,她指導我們觸摸和熟悉多種哺乳動物標本,鼓勵學員之間開展討論,互相幫助。為了弄清動物骨骼各部位之間的關系,還組織我們用石器宰殺了一只綿羊,大家一起動手,把骨頭剔出來做成標本,剔下的羊肉成了那天我們美味的晚餐。
用石器宰割綿羊,左林鐘雨,右杜水生
三十年過去,現在回頭去看,訓練班的意義在于她是改革開放后,首次從國外引進的動物考古學訓練班,值得在中國動物考古學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。吉黛娜老師的課開闊了我們的視野,并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通往動物考古學研究之路。后來從訓練班走出一批人,開始專門從事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或教學,用訓練班上學到的動物考古學基本理論和方法,對中國地區一些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做研究,并獲得了成績。我自己也因為參加這個訓練班,與動物考古學結緣,從此把更多的精力轉向動物考古學的鑒定和研究之中,不再發愁沒有第一手資料,甚至退休之后,仍然有很多的資料可以做。因為各種原因后來沒有繼續做動物考古學的同學們,也像種子一樣,把動物考古學帶回各地,讓之生根、開花和結果。
訓練班成功的舉辦,還要感謝擔任翻譯的董祝安先生,他當時是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去美國的留學生,他不僅英文好,還熟悉古動物學和動物考古學,吉黛娜老師一邊講課,他一邊翻譯,準確并恰如其分地翻譯出吉黛娜老師講授的所有內容,也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和記下筆記。三周下來,我記了厚厚的一本筆記,后來還和龍鳳驤同學一起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內容,以《動物考古學在美國》為題,發表在《文物天地》1993年的首刊上。
訓練班結束之時,學員們通過考試獲得了結業證書,在畢業典禮上,賈蘭坡老先生為我們頒發證書,并鼓勵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來。吉黛娜老師把所有的教具,以抓鬮的形式分到每個學員手中,我獲得了一把卡尺,有的同學獲得了一件完整貓科的骨骼標本。吉黛娜老師還以她對每個學員的觀察,概括出每個人不同的特點,用最佳贊美詞送給每個人,送給我的一句話是:“最佳服飾者”。
1992年動物考古學訓練班結業后與賈蘭坡先生合影,右侯亞梅
1992年動物考古學訓練班結業證書
三周的時間,訓練班的同學們生活、學習在一起,課外吉黛娜老師和我們一起開過篝火晚會,有時男同學會在晚上打籃球,女同學會沿壩兒河散步,聊聊各自的工作和生活,現在回憶起來,那可真是一段難忘的美好時光。同學之間建立了很好的關系,從那以后,我和陳全家、胡松梅、侯亞梅、趙凌霞等同學成為了一生的好朋友,我們常常一起參加國內、國際的動物考古學術討論會,相互交流、分享彼此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心得和成果。
除了動物考古學之外,還有一件小事令我念念不忘。訓練班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美國人,看到吉黛娜老師常穿一件圓領無袖可套在體恤外面的黑色連衣裙,很是喜歡,我偷偷地把連衣裙的樣子畫下來,周日回北京城里,買一塊布料拿到家附近的溫州人開的裁縫鋪去加工。一周后,我穿著溫州裁縫制成的和吉黛娜老師同款連衣裙坐在課堂時,吉黛娜老師一下子就發現了,課間她問我裙子的來路,對溫州裁縫的手藝驚嘆不已。訓練班結束后,吉黛娜老師在前門買了一摞各色絲綢布料,讓我陪她去找那家溫州裁縫,一口氣做了五六套件衣服,其中一件是為她八歲女兒做的中式旗袍。幾天之后,又和吉黛娜老師一起取上一套套質地上好,且又合身的衣服,吉黛娜老師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,她堅持要請我在附近燕京飯店的咖啡廳喝咖啡。這段回憶讓我認識到,只要有機會,國與國之間的人們相互學習、文化交流是多方面,甚至是隨時隨地的,大到學術交流,小到服裝樣式。
除去愛情,交流是人類另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。
責任編輯:鐘源
校對:張亮亮
動物,雖然說是沒有國界之分,但是有了人類,各個地區的動物就有了國界之分。世界上存在上百個國家,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動物,甚至說可以代表各自的國家。今天小編整...
1. 幾種生命現象:生長:指生物體的體積增大、體重增加的變化。發育:指生物體的結構由簡單到復雜、功能活動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。生殖:指生物產生后代和繁衍種族的過程。2. 男性 的主要性器官是 睪丸 ,其作用是:①產生精子 ②分泌雄性激素。3. 女性 的主要性器官是 卵巢 ,其作用是:①產生卵細胞 ②分泌雌性激
女兒上周寫完了第三單元的作文,題目:有趣的春節 請各位友友們批評指正。 全文如下: 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,大街小巷的人們都洋溢著笑臉,有的在貼窗花春聯,有的在放煙花爆竹,有的在舞獅舞龍,還有的在掛燈籠,到處都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。 剪貼窗花是眾多春節習俗中的一種。窗花內容豐富多彩,有各種動物、植物,如二龍戲珠
黃豆觀察日記10月10日星期四晴今天,我精選了十個黃豆,把它們養在我為它們精心制作的“家”里,這個“家”是三四張浸濕了的紙巾,我把黃豆放在濕紙巾的上面,再把它們放在一個玻璃杯里,讓它們舒舒服服地睡在里面做美夢。 10月11日星期五晴今天一大早,我一爬起來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察黃豆。呀!每個黃豆就像喝足了水的胖娃
189 子規夜半猶啼血,不信東風喚不回。——王令《送春》“子規夜半猶啼血,不信東風喚不回”是王令的詩《送春》中的句子,全詩是:三月殘花落更開,小檐日日燕飛來。子規夜半猶啼血,不信東風喚不回。王令是北宋詩人。 5歲時,父母雙亡,王令隨其叔祖父王乙居住在廣陵(今江蘇揚州)。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。他常常白天與眾學
“芹菜菠菜大白菜,不戴口罩沒人愛”“草莓藍莓蔓越莓,戴好口罩聽到沒”“黃瓜南瓜大冬瓜,防疫到位頂呱呱”……走進安徽省合肥市長豐(雙鳳)經開區徐橋苑農貿市場,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果蔬肉蛋卡通圖畫映入眼簾,顏色、形狀各異的防疫標語牌,紛紛“戴”上口罩,溫馨地融入在各類攤位中,“賣力”地向大家“宣傳”防疫標語。“請您戴
四上第二單元作文《小小“動物園”》怎么寫?先提醒一點,這里的“動物園”,是把自己的家比作一個動物園,千萬不要理解錯。既然把家比作動物園,你不妨抓住一個“像”字來寫。你可以想一想:第一,你的家人外貌是不是很像一種動物?比如,胖胖的,就像企鵝;瘦瘦的,就像猴子。第二,你的家人生活習慣是不是像一種動物?比如,起得早
全文共1474字,預計閱讀時間:4分鐘在語文學習中,除了現代漢語之外,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古漢語的學習,其中不僅僅包括文言文,還包括古詩詞。古詩詞在古漢語的基礎上,比文言文更加精煉,也就是說用有韻律和節奏的簡短詩句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,這一精簡的特點也使很多古詩詞難以捉摸。那么,如意王則為同學們總結各種
安家瑗1992年5月至6月,美國全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在周口店舉辦了為時三周的“動物考古訓練班”,訓練班由亨利·露西基金會資助,賈蘭坡任訓練班主任,美國加州大學副教授吉黛娜·岡薩雷斯為任課教師。學員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、中國歷史博物館(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)及全國各地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館